这几年来发生了很多事,政治的、经济的、疫情的等等,五味杂陈。都说莫谈国事,埋头赚钱即可。无奈这现状却与生活息息相关,你想做个鸵鸟,把头埋在沙子里面,但周围的风险却不会因此而去,相反的,把头埋在沙子里面不做挣扎,风险只会来得更早些。 我们的国家前三十来年的发展举世瞩目,有说是国人的聪明与勤劳,有说是ZF政策的开明与积极,有说是科技的进步与生产力的发展,等等这些,毋庸置疑都是对的(你如果觉得不对,那就是你对)。但我觉得,最重要的因素可能还不是这些,最重要的因素是“市场的获得”。 在改革开放以前,我们是一个典型的“内循环”经济体,市场的大小由国内的需求而定。那时候更多的是自给自足,交易所产生的市场也就很小。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彻底地融入世界,参与世界的分工协作,从而取得了三十来年的高速发展成就。这三十年,正是中国产品市场在世界范围内逐渐获得并扩大的三十年。 经济学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价格,一个商品之所以价格高,那是因为它满足了人的某种欲望的需求,大家都想要,但这个时候它的供应却很少,于是通过价格的竞争手段来决定由谁获得(所谓价高者得)。聪明的人见有利可图,争相去生产,慢慢的供应也就上来了(当年的手机只有少数人能够拥有,现在谁又没有手机了),最终达到供需平衡,价格也就慢慢落了下来,这是对普罗大众很好的事情。在这里,我们很容易理解价格对生产的指导作用,而价格正是由市场供求决定的。 我们融入世界分工后,大量的订单涌入国内,大量的外资进入国内进行生产。这些订单与外资在国内的生产,都代表着世界市场的最终需求,我们只管生产即可,最终的市场需求信息其实是掌控在外面的世界(欧美日),我们自主的品牌直到后面这十来年才开始在世界崭露头角(华为、小米等)。如大家所知,我们成为了“世界工厂”,但光有生产能力是不行的,必须要有市场的指导,我们这个“世界工厂”才知道要生产什么。 2017年特朗普的上台让世界局势变得扑朔迷离,他极力主张与中国进行切割,中美的分离其实也是生产与市场的分离(或者说是供应与需求的分离),全球最大的市场国与全球最大的生产国的断袍割席岂能不对世界造成影响。于是这些年来我们看到了欧美那边的通货膨胀(供应跟不上),而我们这边很多产品的生产却陷入了停滞(转到了越南与印度),很多产品变得廉价(一定范围与程度上的通货紧缩)。 市场是方向,生产是后勤,没有了方向,再大的力气也不知道从何而出。 我们国内提出的“供给侧”观点,在我看来是屁股决定脑袋的观点,是建立在市场不断扩大的前提下才能实现的观点。可现实情况却是我们正在慢慢失去市场,失去了生产的方向。 可惜我人微言轻,不然我一定向全世界呼吁,大家坐下来谈一谈:为了你的人民,为了普罗大众,请减少冲突、和平相处、互通有无、互利互惠...
|